为帮助研究生进一步加深对学科、教研室的了解,激发学术热情,明确科研方向,地科院研究生会于3月19日下午在朱共山楼A125会议室举办了“地学沙龙——走进教研室” 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到矿床教研室(含矿产普查与勘探)主任章荣清老师、古生物与地层学教研室主任泮燕红老师,以及地质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顾凯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分享交流,有六十余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三位老师在对教研室的概况、师资队伍和研究成果做了简单介绍后,先后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科研道路上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顾凯老师建议大家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他提到,对于研究生而言,会议研讨与汇报答辩本应是常态化的技能训练,但实际上,许多同学在科研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却往往因为语文基础欠佳、表达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学术生涯的发展。因此,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顾老师提醒同学们无论是参与科研、撰写论文或进行学生工作等都应以追求实质性的进步和自我提升为目标,而非仅关注表面的数量和形式。他建议大家应重视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无论是实验设计、论文写作还是沟通交流能力,都应在研究生阶段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顾老师强调了长远规划和自我定位的重要性。他告诫大家,无论将来是继续深造读、求职就业还是选择创业,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顾凯老师分享
泮燕红老师在进行分享时首先强调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她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个有效的工具——记事本。使用记事本有助于跟踪进度、提醒自己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工作,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她还建议同学们在面临是否继续深造或从事研究工作的选择时,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最好能够以兴趣为导向,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追寻自我的成长。同时,她也强调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关键是要明确并着手处理当前可把握的任务。泮老师还向同学们真实袒露了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的焦虑感受。她笑言,在撰写论文的最后一年,她经历了人生中最焦虑的一段时光。她鼓励大家不要惧怕不良情绪,每位研究者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焦虑挑战,这是学术研究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要正视这种情绪,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最后,泮老师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几点有助于学术提升的宝贵建议:一是多听报告,吸收他人系统梳理的内容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式;二是多与导师交流,不必担心打扰导师,而应充分利用与导师沟通的机会,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三是勇于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不要怕犯错,而是应学会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每一次犯错后的反思与调整都会带来成长与提高。
泮燕红老师分享
章荣清老师则从学术交流与合作、文献追踪与管理、论文修改与发表、职业发展几个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章老师鼓励同学们扩大视野、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不仅局限于本专业方向,还应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增强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拓宽研究思路。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几个国内外文献追踪学术平台,例如Inoreader RSS、Reasearch gate等网站。他建议大家可以将文献的关键信息整合成PPT形式,以便理解和提炼重点,并且方便日后撰写论文或做学术报告时快速查阅引用,但同时也要注意辨别资料来源和内容的准确性,学会批判性思考。关于论文发表,章老师以自己的一篇论文经过了多次与国外同行邮件沟通才最终得以发表的过程为例,强调科研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他鼓励同学们在试验、写作与修改论文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毅力,就像体育竞技一样,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最后,章老师向同学们说明了职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性。他通过曾执导过的毕业生的案例鼓励大家要拓宽视野、勇敢尝试,只要扎实做好当前工作,并勇于探索新的方向,即便进行跨方向研究也同样能够获得成功。
章荣清老师分享
三位老师分享结束后,现场同学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问题涉及英语口语提升、时间规划、文献阅读、就业焦虑、研究价值、科研动力等各个方面。三位老师一一解答,均给予了宝贵的建议。
本期地学沙龙——“走近教研室”系列开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教研室的距离、学生与青年老师的距离,到场的同学们都收获满满。未来,我们还将有走进实验室、人物访谈等系列活动,敬请关注!